首页 > 诗文 > 崔道融的诗 > 西施滩

西施滩

[唐代]:崔道融

宰嚭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

浣纱春水急,似有不平声。

西施滩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,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。

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,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。

注释

西施滩:西施,春秋时代的越国人,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。苎罗山下临浣江,江中有浣纱石,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,西施滩因而得名。

宰嚭:即伯嚭。春秋时,吴国太宰,又称太宰嚭。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,吴王夫差打败越国,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,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,回国后卧薪尝胆,终于灭了吴国。

陷:落得,这里指承担。

浣:洗。

西施滩鉴赏

 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,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。苎罗山下临浣江,江中有浣纱石,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,西施滩因而得名。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,而是针对“女人祸水”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,为西施翻案。

  这首诗立意新颖,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。上联平平道来,旨在澄清史实。据《史记》载,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,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(西施在其中)贿通吴太宰伯嚭,准许越国求和,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,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。这就是历史的真相。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:“宰嚭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”这个“陷”字用得十分精当,推翻了“女人祸水”论,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。

 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,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,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,用抒情的笔触,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。春天到了,江河水涨,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,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,诉说着世事的不平。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,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,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:“似有不平声。”这“似有”二字,选用得非常得体,真切自然,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。这一联,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,在议论中渗透感情。

 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:“家国兴亡自有时,吴人何苦怨西施。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?”比较起来,两诗的立意相似,又各具特色。罗诗议论充分,能联系“时运”来分析国家的兴亡,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;崔诗发议论,不仅诉诸理智,而且诉诸感情,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,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。

崔道融简介

唐代·崔道融的简介

崔道融

崔道融,江陵人。唐末诗人。以征辟为永嘉(今浙江省温州市)令。累官至右补阙。后避居于闽,因号“东瓯散人”。与司空图为诗友,人称江陵才子。工绝句。僖宗乾符二年(875年),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,辑为《申唐诗》3卷。另有《东浮集》9卷,当为入闽后所作。

...〔 ► 崔道融的诗(73篇)

猜你喜欢

渡淮

明代罗万杰

浮云岭外色,落日旅中心。辛苦问淮水,客愁孰浅深。

观云

宋代陈长方

浮云聚散复西东,此处容君一线通。

全体露时如不领,问君何日解相逢。

和唐张谓韵二首 其二

清代陶元淳

如此途穷欲进难,朝天漫上越王坛。局高不合伸强项,逐裸何须岸大冠。

徼外山河逢客醉,心头铁石向人寒。长安日下犹言远,穷海孤臣那得看。

姑苏馆上元前一夕陪使客观灯之集

宋代杨万里

节物催人又一年,银花莲炬照金尊。

麝鎚官样陪公讌,粉茧卿风忆故园。

在伯考试未归有怀

宋代赵蕃

木落山空君未归,我行江山几依依。

山空木落有佳处,政尔待君相发挥。

拟古二十七首 其七

孙承恩

边隅近杀气,昴星烛天明。长矢射汉月,牧马川原腥。

挥霍风雨急,劫掠鸡犬惊。黑云压孤垒,哭声殒三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