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置可否的成语故事


不置可否

拼音bù zhì kě fǒu

基本解释置:搁;放;可:行;否:不行。不说对;也不说不对。指不明确表态。也作“不加可否。”

出处宋 汪藻《浮溪集》: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无所可否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不置可否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不置可否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士别三日,刮目相待 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》:“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”南朝 宋 裴松之注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”
放牛归马 《尚书 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
杯蛇幻影 《花月痕》第五回:“杯蛇幻影,鬼蜮含沙。萦愁绪以回肠,蔓牵瓜落;拭泪珠而洗面,藕断丝长。”
痛定思痛 唐 韩愈《与李翱书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”
火树银花 唐 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诗: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”
说雨谈云 元·汤式《赏花时·送友人观光》套曲:“弄柳拈花手倦抬,说雨谈云口倦开,须发已斑白,风流顿改。”
炙手可热 唐 杜甫《丽人行》:“炙手可热势绝伦,慎莫近前丞相嗔。”
临危受命 三国 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
仁义道德 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后之人,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,孰从而听之。”
肝胆过人